top of page

內向與外向的切換者

內向、外向,用兩個詞就要將人類分門別類,對長大後的我來說,很為難。人生就是無法被模組化才好玩啊~


要如何定義也很難,尤其我的工作是「脫口秀」aka「站立喜劇」aka「搞笑的」,實在很難說服他人,我是內向的人。


所以,我花了七萬多字寫了一本書「 #喜劇媽媽桑幽默表達學」。裡面寫的盡是我如何克服心理關卡成為表演者/看似外向的人。


周遭讀者們的回饋是,書比想像中好看太多。可惜書名沒寫對,造成讀者們的誤解,會以為是要一種硬學問,但沒想到是感性的剖析與成長,非常容易共鳴。

出書一年後的今天,我才明白:對啊~我怎麼沒堅持住我的直覺。這本書如果叫做「搞笑的背後」、「好笑女生所經歷的眉眉角角」、「幽默女人的成長智慧」都比現在的書名切題。


書名這件事又再一次證明,我其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狂放、自信、堅持與專制。私底下的我,真的非常常做錯決定。而這邊的對錯指的是,因為不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而做的決定。


說錯話也是,大家一直以為充滿自信侃侃而談的外向者不會說錯話。實際上,是錯的機率更高,所以練習與修正的機會更高,同時也練就更好的心理素質,知道怎麼面對窘境。


再回到外向與內向的定義好了,我認為我是內向者最主要的原因是,精力恢復的來源是獨處、安靜、沈澱、反思。但同時我也有表演慾,渴望被聽到被看到,我認爲情緒能張狂地合理地展現是一件很過癮的事(脫口秀的迷人之處啊~)。


這麼極端的狀況下,自我認同一直是人生前半段最拉扯的事。直到出書,我才有機會好好地釐清自己,進而認同自己。(非常感謝 #大好書屋 邀我出書,我會繼續努力推廣這本書!)


至於我是如何擁抱看似外向跟實質內向的我呢?


切換


我只是熟悉操作這兩個字的人。這時候應該要與人交談,應該要博取眼球,應該要展現自己的時候,就只做這件事,不去顧慮後果。但沒有那個需要的時候,大多時我都很安靜沈穩,並且盡量爭取『可以安靜』的時間。


別在該你外向的時候彆扭,也別在可以內向的時候討拍。

切換就像心裡的一個按鈕一樣,切過去就要命令腦袋什麼都不要想,說話,然後『相信』。相信自己內向的時候已經思考夠多,做了很多的心理準備。因為相信自己在內向時練就的『同理』與『傾聽』,所以外向的時候就盡情地揮灑。所有的錯誤只能等待時間點一過,褪下華服,再來反省反思或承認失敗。


這就是我平衡的方式。


夥伴說,我化妝前後差異很大,或許是前身化妝師的我還有點能力,或許化妝是我內建的心裡按鈕。還記得前一陣子宣傳期天天要化妝,我還抱怨過能不能要化妝的工作擠一擠放同一天。我想那是我內在人格出來透透氣說:給我一天的平凡。


大型演出完,我的日子一如往常,安靜。


慢慢整理自己與家務(還有財務),不用接觸太多實體或網路的社群,直到我的內向人格被安撫好,我就可以有勇氣回到他人的視線下。


做自己,本來就是各種矛盾的混合體。最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告訴他人自己的需求,其實身邊的人即便是網友,都能體諒的。



昨天睡前,跟孩子聊起生小孩前後的差異。我說媽媽是一個喜歡自己過生日的人,是因為有了爸爸,還有了她,才習慣生日有家人陪。她說那不就很孤單嗎?我說不會啊~平常媽媽身邊都有很多人啊~她說好喔,然後喜孜孜地抱著我睡著。(她應該是最可以揮霍最可以不體諒我的人了啊~)


會切換還是有壞處的啦~錯過瀏覽人次,錯過風頭浪尖,錯過被人關心。那就...只能錯過吧!做自己目前能做得最好。至少,還是有一些些人看到文章的最後,是吧~


不管你是被脫口秀的我療癒,被感性的我的文章或教學給觸動,希望你能擁抱自己的各種面向,學著切換,讓自己更舒適一點。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