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記得我的產後憂鬱。
那是在哺餵新生兒的初期,我意識到我振作不起來,覺得人生『被虛耗』,覺得這一切都無意義。很慶幸自己是表演者、創作者。所以我用自己的力量療癒了自己,也謝謝觀眾買票支持,讓我相信自己的創作是有存在的必要。
後來,平日的勇敢初階班展開,聽到一些媽媽的分享,讓我陷入回憶之中。
她說想來上課的原因是:學習自我存在跟信任感。結婚20幾年來都在為娘家、婆家,不是為自己。台灣的教育就像小胖講的,在學習如何解決事情,但沒有訓練表達內心感受的。
還有一個學員說:我不知道為什麼別人跟我講話我都會處於放空。在胖胖聚會問了小胖老師後,覺得可以來試試看上課。小胖說:『先去喜歡人、先去找一個喜歡人的人去相處』,我感覺我被觸碰到了內心,所以我來上課,因為我知道眼前這個黃小胖就是個喜歡人的人。
其實『獨處、沒跟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』這種狀況久了,會讓人生病。但這種生病,很容易沒有病識感。
當媽媽的一開始,每天跟新生兒相處,牙牙學語,『輸出』自己的心力與精神力,久了是一種掏空的狀態。長久下來,越掏越空,會覺得自己沒有東西再給了,越發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。等到小孩一天一天長大,他們吸收了屬於你的生命力,等到你空了,跟不上他們的生命力,身為媽媽就沒有存在感,也會越來越不敢『表達自我』。
對我來說,媽媽這個角色在最剛開始要教會孩子的是「愛人與被愛」的能力。這在心理學講的是「依附關係」。這在我的教學現場講的是「表達愛的能力」。
心法是:「先對自己正向教養。」
不在心裡苛責自己,正向的看待自己的人生,平常心的面對孩子的成長狀態。接受教養時旁人的眼光,接受自己沒面子的感覺,接受自己不夠好。
就像是早上去幼兒園要遲到了,每一個步驟都叨唸孩子做的不夠好不夠快。同時間也是在宣洩自己的挫敗:我沒辦法讓孩子早點起床吃完早餐穿好鞋子,所以我罵她唸她。
這些都不是表達「上學遲到」的影響。
接受自己就是個不夠好的媽媽,上學會遲到,會挑食會浪費食物。當接受自己產生,才能把正向教養的招式轉換成生活態度,傳遞給孩子。於是有了空間,就有辦法有餘裕跟孩子討論:上學遲到的影響,早餐為什麼吃不下⋯⋯那些專家說的道理。
常練習對自己正向教養,理解自己的感受,才能在「需要」用教養方法時,用的出來。
「我看到我自己今天有耐心的等待孩子」、「我發現我有把手機放旁邊陪孩子聊天」、「我知道我正在用行為表達我的愛」,上述都是對自己的正向教養。
請透過有意識的表達,紓解自己情緒,確認自己在做的事都是有價值的。
「我不夠好,但我可以是這樣的父母:接納我自己跟接納孩子」,這樣就很好了。
歡迎參加✨今年度第一場✨的胖胖聚會💁♀️
時間是3/9 (四) 早上10:00-12:00,地點在月半窩,
期待跟你現場見面,報名連結來line@詢問吧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