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前我申請了一個補助案,名字叫『達觀媽媽』,金額很高,我能理解評審因為我們是小劇團,無法運營這樣的金額,所以不予通過。但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,告訴我自己,天助自助,我總是需要先自己努力,才能被看到。
這個補助案主要是針對『家庭照顧者』(社會上刻板印象是媽媽)。對我來說,她們跟我一樣,是需要被看到被聽到的族群。
我想提供一個教學計畫,為期三年,全台灣到處教。教學成果是這些家庭照顧者可以在舞台上發表『小人物放心說』,說說自己的故事,讓自己的價值被聽到。除了頻道紀錄之外,我想五月份在台鐵高鐵等交通要道上舉辦展覽,讓觀眾可以走進一個類似教室的空間,眼前的黑板上播放家庭照顧者舞台上容光煥發、剪輯完整的影片;教室背後是整理家務辛勞縮時影片。
我認為,這才是母親節的慶祝方式。
被 看 到
被 聽 到
人類要的其實沒有很多,是因為缺乏,所以我們才靠其他來填補心裡的缺。
但心裡到底缺什麼?我們說不出口,因為我們沒練習表達過。我們只是說話,但沒有說出心裡的話,所以我們的社會才會奇奇怪怪。要的是愛,說的是怒;要的是尊重,說的是輕視;要的是理解,說的全是針對與挑惕。
我總覺得,如果可以從這一代改善我們被聽到的渴望,我們被填補了心裡的缺,就少一點向下一代的索取,於是給下一代多一點探索自我的空間。
所以我比較喜歡教28歲以上的人,非常非常偶爾才會開放一點點名額給學生,因為我知道,孩子們拿到養分回去還是得要面對家長無意識地”說話“,然後片體鱗傷,然後武裝情感,然後出社會,懷疑自己的價值。
(小聲說:很偶爾開放的學生專班可以來這裡詢問,幫我們輸入「23學生」,給你說明資料唷!歡迎國一到大四的學生參加)
表達工作坊中,有一個課程環節是照鏡子,透過一次又一次地觀看,學著抽離的平常心的看待自己。這個課程環節是要消除“容貌焦慮”。本來只是我課程中的一個小環節,但在這個網路世代,幾乎人人都不太會『看自己』,看自己總是各種彆扭批評與不滿意,所以幾年的教學生涯後,變成一個主要且必定的課程環節。